心梗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反复强调:宁可走走路,也别做这5事
明明不是做了什么大事,却一不小心就把命搭上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你习以为常的日常习惯,可能正悄悄逼近一场心肌梗死?
明明不是做了什么大事,却一不小心就把命搭上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你习以为常的日常习惯,可能正悄悄逼近一场心肌梗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0岁以后,到底怎么养生?有人说是“多喝水”,有人说是“多运动”。没错,这些很重要,但我接诊的很多中老年患者——他们喝水、运动都做得不错,却依旧体检飘红、毛病不断。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上,来自牛津大学的Charalambos Antoniades教授于“脂肪与心脏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专场分享了“血管周围脂肪和心脏病”专题演讲。会议期间,《国际循环》特邀采访Charalamb
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运动强度?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得量体裁衣,不能一概而论。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运动强度选得不对,非但无益,反而可能伤身。中年人身体底子尚可,不妨选些中等强度的活动,比如快走、慢跑,时间不用太长,既能燃脂,又不至于筋疲力尽
清晨,医院心内科门口,总是排着一条长龙。68岁的陈叔,拎着化验单,满脸焦虑地问:“医生,我是不是快不行了?装了心脏支架,是不是等‘倒计时’?”医生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道:“陈叔,心脏支架可不是催命符,但也不是谁都适合。”这句回答让陈叔一愣,就像很多中老年患者听
有人说,一场心梗,就像天降雷劈,但真要被劈了,还能活到80岁以上的,绝非等闲之辈。医生们在临床中发现,那些成功“闯关”的心梗患者,往往在确诊后做了5件看似平凡却关键的事。
是不是一看到盐罐子,手就发抖,连一小撮都不敢撒?是不是连吃个带味的菜都要像做贼一样偷偷尝几口,然后满心愧疚地喝下一杯淡如白水的绿茶“赎罪”?但问题来了,真的有必要这么克制自己吗?
很多人把小小的一粒药,当成了“万能钥匙”。药店销量一路上涨,网络上甚至出现“经验贴”。但在这狂热的背后,却少有人想到:用错它,对心脏来说可能就是一记重锤。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但临床中,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一个人走路的姿态、速度和耐力,其实是血管健康的“晴雨表”。血管堵不堵,不是靠“晕不晕”“疼不疼”判断,而是藏在脚步里的蛛丝马迹。
哈尔滨医科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由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办的滨江医学专门学校。1928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校址也多次变迁。
这也是首个获批用于一级预防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 9(PCSK9)抑制剂,这也意味着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导致心血管风险增高的患者纳入治疗范围。
心衰早期之所以容易在进餐时表现出来,是因为消化需要大量血液支援,心脏这时既要给胃肠供血,又要保障全身循环。如果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就像水泵送不上来水,一吃饭就“露馅”。这种时候,人可能会感到胸闷、呼吸急促,甚至还没吃完就不得不放下筷子。
我们大多数人的心脏每天要跳动约10万次,这么频繁的跳动,并不是无序的,而是按照特定的节律,特定的次序,每天规律而精准地运作着。心律失常,就是心脏的节律和频率跳动得不正常,轻则引发心慌、胸闷,重则可能导致晕厥甚至猝死。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病伴发。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听起来让人心头一紧。它并不是某一瞬间突发的“心脏罢工”,而是一个长期、高负荷的“劳损过程”。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年刊发布的数据,中国心衰患者已超过1300万人,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看上去“硬核”的医学问题,而是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的小动作、小决定、小习惯。熬夜,这个被大家广泛“讨伐”的健康杀手,其实在加速冠心病的排行榜里,仅排名第五。
会议最新进展将定期在官方网站公布,欢迎登录www.chinaheartcongress.com了解查询最新动态。
半夜醒来,看看手机,凌晨三点;翻个身,困意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你以为是“喝水多了”或“年龄大了”,但如果这种“自然醒”变得频繁且规律,就不能再当作无害的“小毛病”看待了。
一项发表于《柳叶刀》子刊研究显示: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团队,花了30年,对27.4万名瑞典人的生命轨迹进行追踪后发现,百岁老人们显著地延迟并精简了疾病。简单来说就是,百岁老人和那些活到七八九十的非百岁老人的疾病模式,有显著的区别——他们得病时间更晚、得病